什麼是顯示卡(GPU)?
GPU 的全名是圖形處理器(Graphics Processing Unit),它是一種專門用來加速電腦繪圖與影像處理的特殊晶片。簡單來說,現在每一台電腦,無論桌機或筆電,都一定會有 GPU 的存在。
在個人電腦的世界裡,GPU 主要分成兩種:一種是獨立顯示卡(Dedicated/Discrete GPU),另一種則是內建顯示卡(Integrated GPU)。
內建顯示卡(內顯)
內建顯示卡,我們通常簡稱「內顯」,顧名思義就是整合在其他晶片裡的顯示功能。早期它會被做在主機板的北橋晶片組裡,而現在更常見的,是直接跟 CPU 封裝在一起(例如 AMD 的 APU 或 Intel 的 UHD Graphics / Arc Graphics 系列)。
由於內顯本身沒有、或只有極少量的專屬記憶體,所以它會需要跟 CPU 共用一部分系統主記憶體(RAM)來運作,這也使得其效能會受到一些限制。

獨立顯示卡(獨顯)
獨立顯示卡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獨顯」,它本身就是一張獨立的卡,上面搭載了自己專屬的高速視訊記憶體(VRAM)。獨顯通常是透過主機板上的擴充插槽(如 PCI Express (PCIe))來安裝,因此要更換或升級都相對方便。
當然,在筆記型電腦上,因為空間與散熱的限制,獨立顯示卡有可能是直接焊死在主機板上,或是透過特規的插槽連接,升級或更換的彈性就比較小。

內顯 vs. 獨顯,我該怎麼選?
獨立顯示卡的優勢,簡單來說就是效能強大。如果你需要玩 3A 遊戲大作、進行數位藝術創作、影片剪輯、照片後製、3D 建模或特效渲染等吃重的工作,那麼一張好的獨顯是不可或缺的。
而內建顯示卡的優點則是功耗低、更省電、價格也便宜。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,用來處理文書、上網、看串流影片、製作試算表,或是進行視訊會議、線上課程等日常應用,內顯的效能已經綽綽有餘。
事實上,現在的內顯技術也越來越進步,像是 AMD 的 RDNA 架構內顯(如 Radeon 780M)和 Intel 的 Arc Graphics,甚至已經能順暢地跑一些 2D 繪圖或輕度的 3D 應用了。
所以,電腦沒有「顯示卡」到底能不能跑?
我們常常看到有網友這樣問:
最近想組新電腦,但高階顯卡的價格還是很高,預算有限。我在想,能不能先組一台沒有獨立顯卡的電腦,單純當文書上網機用,等之後存夠錢或是有特價再買來裝上去?
在這種情況下,大家口中說的「顯示卡」,通常指的都是「獨立顯示卡」。
那麼答案是:可以的。
現在有越來越多的 CPU 都直接內建了顯示功能(也就是內顯)。只要你的 CPU 有內顯,那就算不另外插獨立顯示卡,電腦一樣可以正常開機使用。不過要特別注意,並不是每一顆 CPU 都有內顯喔!例如 Intel 型號結尾帶「F」的 CPU(如 Core i5-14600KF)就沒有內顯。購買前記得要上官網查清楚規格。
但如果問題換個方式問:電腦在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 GPU(包含內顯在內)的情況下,能開機嗎?
那答案是:完全不行。
因為電腦需要 GPU 來「畫」出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所有畫面。如果電腦開機時偵測不到任何 GPU,那它就沒有辦法輸出任何影像訊號,連最基本的開機畫面(BIOS/UEFI)都無法顯示。最終,你的螢幕只會一片黑,什麼事也做不了。